找到相关内容383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禅观与念佛

    ;而得到“不堕恶道”、“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”的。在这里,修行活动的主体看来是阇尼沙,实际是佛。佛是修行活动的中心,阇尼沙是佛他力救援的对象,条件则是...苦乐,得净念,入舍根,得第四禅。获无想。’   别有一师,说如此处,名为解脱:‘从定觉已,然后方知非解脱处。离色想,入空处;灭有对想,入识处;灭无量识想,唯观一识,入无所有处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263400.html
  • 禅者的包容

    价值观,所谓“先以欲勾牵,后念入佛智。”这是佛法告诉我们心量更大,也就更大。   第二、包容的心   佛经和祖师大德经常提醒的,我们大家在庙里念普佛,要念的“...能体现出来。人有高低胖瘦有痴愚贤圣之分,也都有各种依果报正的差别,但是他们内在的心灵没有任何差别,只有佛陀才觉悟了。   我们常常说,你认识佛法,佛法跟其他的宗教,其他世间法惟一的差别是什么呢?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2463442.html
  • 宋初九僧诗研究

    一九九八年第二期,六月  《九僧与四灵》 莫砺锋:《人间》第十版,二零零零年十一月十三日  二、期刊评论  《宋诗之派别》:陈延杰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(商务印书馆),民国十六年六月  《唐宋诗派》:王礼培,《... 《艺概》 清?刘熙载 台北:华正书局,一九八八年九月  《历代诗话》 清?何文焕辑 北京:中华书局,一九八一年四月  《历代诗话续编》 丁仲祜(保)辑 台北:木铎出版社,一九八八年七月  《清诗话...

    吉广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763674.html
  • 八识规矩颂释(別本)

    ,如杀业多引地狱,盗业多引饿鬼,淫业多引畜生,十善业多引人天。世间禅定业多引上界等。慢业者,谓能招感五趣别之业。谓如同生人中,而根身有具缺,命根有长短,资财有贫富等。同生天中,亦随别业而... 此识即以造业招果为用,发动身语业独为胜故。总别二,皆此识引满二种业力所招感故。言动身者,即是身业。言发语者即是语业。由身语二业,能于自他为损益事,于能作义说名为业。然此身语,非能自发动,实作业具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70863819.html
  • 禅宗思想在西藏的传播和影响——八世纪吐蕃桑耶寺僧诤研究

    需行善与布施等。《拔协》说:“所谓布施等十善法之行,乃是针对无、心智愚钝和具钝根的人所宣示的;如果为聪敏和具慧根的人也如此宣示,则如黑云白云都会遮蔽太阳一样,不论为善作恶二者都会遮蔽修佛。”《布顿...”并没有“顿悟”和“渐修”的含义,而是《拔协》等史书所说的非佛之法与非怜悯之义。汉僧的代表人物摩诃衍那是北宗禅神秀的后辈弟子,即降魔藏、小张等人的门徒,此宗以《楞伽经》和《思益梵天所问经》为根本经典...

    索南才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2663925.html
  • 不共加行

    又修了七日,也无瑞梦。于是建坛城召请来天王,天王说:“因你太浅,无法得到受用”,然后天王又为他振动宝山,忽然珠宝大放光明,降满各处。而罗杂瓦所得的只是降下的一块金币而已,他自知无,只好敬送财神离去...通达。龙树菩萨说:圆满福慧二资粮,则成化二身;再通达空性,则证得法身了。如经中说:“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,尔时不能证悟胜空性。”又有:“当知胜义俱生智,唯依积资净障力,乃与具证师加持,依止他法诚愚痴。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3963936.html
  • 《坛经校释》订补

    田’字之误。”(页一O校释七)。案,“福门”不误,即佛教所称的之门。敦煌写本王梵志诗:“福门不肯修,福失竞奔驰。”  11.(五)节。“欲画《楞伽变》相(原本无相字)。”(页一一)“遂唤卢供奉来...参罗,暾暾(一作原)田田。”唐释净觉《楞伽师资记序》引《法句经》:“参罗及万像,一法之所印。”王梵志诗:“万像俱悉包,参罗亦不出。”均是其证。  55.“世人性净,犹如青天,惠如日,智如月,知惠常明。...

    邓文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2863987.html
  • 禅宗境界哲学的知识意义——《景德传灯录》中禅宗公案的比较研究

    会有它的正常,只不过因为行者的心量有限,清净心时进时退,因著心识中仍有的执著,在佛教世界观中,主体境界的升进仍只在人天世界之内,尚不能超出三界的束缚,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还应再予提升,不可只以此为满足...

    杜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664018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疏(2)

    同一持戒,一求菩提,一求解脱,一求  ,一为衣食逼迫赖佛逃生而受  119页  此戒。仪式不殊,心愿则异,此其受果亦自有分。虽执人间  赏罚,还当定功罪于心情,不得执事实为究竟。故知受异  同,...梦时造业缘自识境起,是以  118页  虽行杀业,当来不受杀生之。现不受治罚,后不堕地狱。  觉时造业,缘实境起,故行杀等,现受治罚,当堕地狱。行  布施善果,受可爱果,或不受果,其异亦尔。由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61864324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观和道德修养

    梵行品》中说:“若于一众生,不生嗔恚心,而愿与彼乐,是名为慈善。一切众生中,若起于悲心,是名圣种姓,得无量。”  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在苦海中,佛菩萨由于怜悯众生,所以要&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81564420.html